再造商业模式

本文是《战略十篇》的第四篇书稿,来自于Mark W.Johnson、Clayton M.Christensen、以及Henning Kagermann,原文刊于《哈佛商业评论》2008年12期(链接)。

商业模式的定义

关于商业模式讨论有很多,Paul Timmers在1998年一篇经典论文《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中最早讨论了电商的商业模式,这让人有理由相信,正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们需要理解、分析、和重新思考目前的商业模式,他对商业模式有着以下定义:

一个产品、服务、信息流的架构,包括对其中不同角色的描述;一份对这些不同角色所带来价值的描述;一份对盈利来源的描述。

Timmers的定义中着重强调了「为什么」,而2000年Gary Hamel在《Leading the Revolution》一书中将商业模式创新带入了更细节的讨论:

他把商业模式的成功分拆成四个主要元素:客户(Customer Interface)、策略(Core Strategy)、资源(Strategic Resources)、和价值网(Value Network)。

此外四个主要元素之间分别由客户价值(Customer Benefits)、内部架构(Configuration)、企业边界(Company Boundaries)进行关联。

而在本文中,核心模型简化成「客户价值域」和「企业利润域」两大问题,商业模型究其本质是客户价值到企业利润的持续转化。

在这个模型当中,Hamel模型中头两个元素被整合成了「客户价值定位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在其中包括了三大要素:

  • 目标客户(Target customer);
  • 核心客户目的(Job to be done);
  • 交付物(Offerings)。

在「客户价值域」中需要讨论的三大主题变为:谁是目标客户?客户要干什么?我们卖什么以及怎么卖。

而在「企业利润域」中,三个重要元素变成了相互依存和推进的关心,这种表述要比Hamel模型中的线性模式要更加符合真实情况,这三大要素是:

  • 利润模型;
  • 核心资源;
  • 核心过程。

在真实企业运营中三种都是动态且相互作用的,共同通过产出客户价值进行企业利润的生产。如果我们尝试对其进行简化,便可产出以下模型:

这就是本文对于商业模式最简化的定义。

Job to be done

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Job to be done」,这是本文作者之一Clayton M.Christensen三大核心理论之一,在其著名的一个视频讲演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研究人员发现高速公路入口处的快餐店最畅销的商品是「奶昔」,而这个品牌的「奶昔」在其他地方却没有那么受欢迎,为什么只在高速公路入口处最受欢迎呢?最后研究人员发现,消费者喜欢奶昔的原因不是因为口味,而是「奶昔」正好满足了那个「Job to be done」:

  • Target Customer:进入高速公路的开车人;
  • Job to be done:在进入收费站前的长龙前干点什么,又不能太狼狈;
  • Offering:一瓶单手就能喝、还不会洒、一会儿就能喝完的奶昔。

因此,客户购买服务的本质在于服务背后那个「Job to be done」,而不在于服务本身是什么。

文章又提到了另一个有趣的案例Hilti(正好是我今年的客户)。Hilti是一家总部位于列支敦士登的建筑工具制造商,Hilti意识到,它面对的客户,是全世界建筑工地上的包工头、建筑公司、建筑工人,这些客户的「Job to be done」不是拥有建筑工具,而是「完成建筑任务」。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Hilti改变了其商业模式,将纯粹的产品销售变成「帮助客户完成建筑任务」,其推出的Fleet Management服务,将客户从琐碎的工具购买、管理、维修、培训、升级等行为中解脱出来,提供最专业的贴身工具管家服务。

不光光是工具贴身服务,Hilti甚至制作了很多电子化的工具,为客户在工具采购过程中与其后台系统的集成提供便利,减少工具的等待时间,这背后,是整个业务模型的彻底改变。在伦敦,我跟随许多Hilti一线的客户经理深入各大建筑工地,深感Hilti人对于施工、建筑管理、产品规格和使用知识之丰富。

我曾经问一位客户会否除打电话给Hilti客户经理之外的方式与Hilti联系,他说不会,我说如果电话没有接到呢?他说:「这事在过去十年里从来没有发生,这也是我选择Hilti的原因」。

而这背后,一整套运营系统的改变,才可以支持如此独特的客户价值定位。

Hilti的客户经理在和客户展示最新的产品。

新商业模式的触发

在理解商业模式的定义之后,那么是什么触发了新商业模式的产生?

正如前文所述,正是看到了互联网对于整个商业的影响,才产生了最早一批对于商业模式的讨论(如1998年Paul Timmers),这里不得不提到Hugh Courtney、Jane Kirkland、以及Patrick Viguerie在2000年《Strategy under uncertainty》一文对于不确定性的描述:

世界早已告别一个线性发展的世界,2000年,Gary Hamel的《Leading the Revolution》振聋发聩地指出:

The age of progress is over.

更不要说到16年后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企业已经走入「True uncertainty」的阶段,具体来说,新商业模式出现的触发体现在以下五个场景:

  1. 新出现的、未被满足的潜在客户群;
  2. 新技术的突然市场化;
  3. 新出现的Job to be done;
  4. 正在崛起的底端颠覆者;
  5. 现有竞争环境的变化。

而之所以多数企业的未来开始进入「True uncertainty」阶段的本质在于:以上五个场景正在同时发生。

写在最后

作为一个致力于企业进行创新的战略设计者,你需要理解以下逻辑:

  1. 未来正在倾向于「模糊化(Ambiguity)」,商业模式创新的间歇期可能变得更短,意味着任何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可能在短时间内失效;
  2.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客户价值定位到企业利润的持续转化,企业战略制定者左手抓客户价值中的Job to be done(其次才是目标客户),右手抓利润模型;
  3. 真正的创新来自于在现有商业模式中盘活资源、打通桎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促成规模,并在此之上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而不在于「技术」、更不在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