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政治、和社会

激进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史观的乌托邦学者认为大众(the mass of the people)是其社会与物质条件结合的产物,而不具备能力超越;现实世界的牢笼区将社会区分割成两个部分:被现实世界软禁的、被动的大众(the passive mass);以及书写历史、建立「统治性的世界观(ruling ideas)」的少数精英。 这些「统治性的世界观」的目的在于增强现实,它构建起一整套共有价值(commonsense)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大众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

玩弄虚实的设计

本篇是《Speculative Everything》一书第8章《Between Reality and the Impossible》的读书笔记。 当我们谈到现实(Reality)的时候,不自觉的将「可解释」当作区分现实与不现实的属性,也就是说现实一定是可解释的,无论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物理现象、还是一个意识上的「理所当然」。前者我们通过科学进行解释、后者我们通过艺术或哲学进行解释,一般意义上,这二者是泾渭分明的——科学的疆界止于艺术或哲学。 科学是普世的、 »

平行世界的美学

本篇是《Speculative Everything》一书第7章《Aesthetics of Unreality》的读书笔记,在纽约听说许多设计院校的中国学生都会阅读我的这个读书系列(请访问《异梦》专题),深感欣慰,觉得要继续写下去。 另一个平行世界,真实与虚幻搅碎成一种触发的力量,点醒观者思考那些不真实的、不切实际的、未知的可能性,这种力量便是存于虚实平衡之间的「美」。而对于平行世界的设计师们,真正的挑战在于虚实之界的拿捏,过真,则索然无味、过假, »

独立局部主义精神

Adhocism这个词对我来说非常陌生,它被翻译成局部独立主义,并不太喜欢这个生硬的翻译,找不到一个贴切的词把其中那种肆意的任性表达出来,权且叫它“局部独立主义”。 此篇是《Adhocism: The Case for Improvisation》一书第一章的记录,因为巧合的原因了解到这本书,也相信它能够像之前《Speculative Everything》一样继续扩充和打磨我的设计观和内在世界。 本书成于1972年,在那个纯粹主义和现代主义教义盛行的时代,它所提供的一种颠覆式的思考方式,是新建筑和设计时代新精神的代言。 本能的创造 虽是颠覆,但所谓Adhoc却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创造行为, »

关乎表达,无关正确

连续写了好几篇关于Dunne & Raby的文章,引发了不少讨论,也结识了在这个领域很有想法的年轻设计师们,我想,这篇文章是写给他们的。 昨天我参观了纽约当代艺术馆,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了杜尚1913年的《自行车轮》,我就愣愣站着如此费解地看着这件比《泉》还早的“无心之作”,如何也体会不到作者所说“好像壁炉里跳跃的火”一样的着迷。 在回来的地铁站台上,我看见了一个红色消火栓的标志,那里面藏着喷水的软管,我不自觉地“跟它撞了一下拳”,很开心地乐了。直到那一刻,我才体会到摆脱功能目的之外的一种可爱形式,是不一样的审美, »

虚构道具

跟随着只言片语,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本篇是《Speculative Design》第六章“Physical Fictions: Invitations to Make-believe”的阅读笔记。 想象力的道具 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不是一个爱睡觉的孩子,也不像那些淘气的孩子,在床上折腾,我就那样静静地躺着,最爱看墙上的裂缝。南方潮湿,加上幼儿园里有暖气,越到暖气片的地方,墙上细微的裂缝就越明显,那时候,我似乎能够感觉到脑袋里有种力量在不断成长, »

虚构世界与思想实验

那些抽屉里最初的启发。 本篇是《Speculative Everything》的第五章的读书心得。 鲇鱼的世界 也许是我7岁的时候,我读过一篇相当难的童话故事,事实上,回想起来,那并不是一个充满快乐和阳光真正意义上的童话,我之后再也找不到这篇故事,但却依然记忆犹新。 它讲述了一个鲇鱼的世界,当人类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最终鲇鱼统治了世界,在某个海域的鲇鱼受尽了几百年的屈辱,突然有一位矮小的鲇鱼成为领袖,它让鲇鱼们排成行,它重新建立了国家的意义和使命感,这个鲇鱼部族最终强大,一步一步蚕食周边的鲇鱼们。那个鲇鱼领袖在他逐渐疯狂的行为中,引发了新的一次世界大战。 在这样一篇童话中,充满了政治意味的隐喻, »

消费怪

看书、写字,心里那只消费怪就不那么痒了。 本篇是读《Speculative Everything》的第四章《Consuming Monsters》的读书笔记。 科技时代的结果是豢养了一只消费怪,科技无论初始为何物,尽头往往是具有消费能力的产品。消费主义被生活方式、意识形态、自我认同、社会地位所裹挟,植入在消费者的身体里,被碾压挤碎后沉淀的,是整个科技时代巨轮前进的养料。在科技到市场的一元体系下,消费主义让人类用感官刺激评价价值,为好坏利弊架设的天平是往往是自我满足。 人类的行为模式,是在能力膨胀之时思考或或幻想伦理、道德、 »

该死的红点

告诉我,你有多讨厌那些红点 本篇是《Speculative Everything》第三章的读书笔记。今天讨论的就是有关于批判性设计的种种。 是与不是 Dunne & Raby在上世纪90年代的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College of Art)就开始讨论批判性设计,而最早的讨论正式源自于二人在日本的体验,那时的日本充斥着无所不能的科技,人们对科技有着近乎痴狂的偏好,而批判性设计的本因正是来自于对科技“盲目相信”深深的担忧。 Affirmative Design似乎没有一个合适的中文翻译,它所体现的, »

真实的虚无

不要轻视,藏在虚无背后的东西,也有令人愉快的小小真实。 此篇是读Anthony Dunne和Fiona Raby新作《Speculative Everything》的观后感,覆盖范围是第二章“A Map of Unreality”的内容。 另外一个我们难以接触到的设计领域是概念性设计,与功能性设计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使用设计语言让人们思考,而后者用设计形式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概念性设计中有许多中形式,很多词语在中文世界里也缺少翻译和准确定义,在对每一个词条进行搜索和研究后,我尝试解释他们: 那些概念 Speculative Design:这是一种探索性的设计方式, »

迷茫的设计以及异梦的沉沦

你的异梦呢? 此篇是读Anthony Dunne和Fiona Raby新作《Speculative Everything》的观后感,覆盖范围是第一章“Beyond Radical Design”的内容。 Dunne & Raby是Critical Design批判性设计大师,著名的A/B宣言就出自这对设计夫妇之手,而这本《Speculative Everything》正是“A/B宣言”全面的叙述。 异类造就异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