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作

我喜欢写作,并认为写作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它像是设计思维里知识漏斗的颈,把你以往的、现在的、以及新发现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汇聚成落在纸上的文字,这是一直我保持写作热情的秘诀。 而一篇文章从构思到成文有时需要一个星期、有时只要两个小时,写作技巧就成为不断将写作热情转化为作品的关键。大家都在问,你是如何文思泉涌、下笔千言的?这篇文章就是写给好学的“菜菜丸”们。 为什么写作? 小的时候喜欢作文,很早就懂得用画面感和零碎的触及(Touchpoints)来取悦读者,跳跃的场景和细碎的文字像雅致的调情,这就是最早写作的驱动,我就是个“文字少年犯” »

设计思维的设计观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被广泛传播,而我所看到的问题是,人们往往把设计思维本身、设计思维指导下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与之相关的能力分开来谈: 设计思维的倡导者无法将设计思维转化成为真正驱动产品创新甚至组织的思维工具; 设计管理者生硬复制流程,生硬而缺乏适应性; 设计方法实践者照搬某个设计方法,而不明就里; 设计从业者忽视设计方法对于设计能力的补充作用。 事实上,设计思维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思维”,而是设计观、过程、方法、能力四个层次上完整的体系: 只有系统性地理解和实践整个框架,才真正有可能成为一位“设计思考者(Design Thinker) »

设计工作坊的设计

注:此文发表于2014年UXPA文集 具有互动式的设计工作坊(Design Workshop)是敏捷体验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学习设计一个参与度高、有趣有效、以及能够产出关键产出物的工作坊成为敏捷体验设计师的重要一课。 敏捷体验设计同时具备敏捷的特性之一,即:个体和交互胜于流程和工具。因此设计工作坊本身也不应该拘泥于形式与流程一尘不变,而是随着客户上下文的不同而变化。 任何一个设计工作坊的核心逻辑都是相当一致的,只有把握好这个逻辑才能真正做到形神皆似,也更能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设计。那么,一个具有敏捷特质的设计工作坊有哪些核心逻辑呢? 它是由阶段性目标组成的一系列设计活动; 它是鼓励互动的; 它是有决策过程的; 它是有产出物的; 基于这个逻辑,设计工作坊的设计必然包括以下几个思考: 如何确定阶段性目标? »

设计师的工程师思维

这个问题的简单回答是:根本没有“工程师思维”。 当设计思维被广泛谈论的时候,惯性思维使然,出现了所谓“工程师思维”,直觉上,“工程师思维”仿佛站在了“设计思维”的对面,但事实上,工程师思维是并不存在的概念,设计思维跟设计师这个角色没有多直接联系。 于是,当你的问题是:设计师应该如何锻炼自己的工程师思维的时候,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和工程师合作。 更好地和工程师合作并不是掌握所谓工程师思维,而是应该学会如何像工程师一样的思考,那么工程师是如何思考一个问题的呢? 工程师重要的思考习惯是从几个方面的信息中产生模式(Pattern),通过模式产生出代码, »

为什么反对设计思维

《连线》杂志上一篇《Why Airbnb’s New Head of Design Believes ‘Design-Led’ Companies Don’t Work》文奇怪地戳中了大家,纷纷附和并把话题延伸到对设计思维的反对,这也引发了我对设计思维的重新思考。 隐喻 理解任何一个思维方式往往通过某种隐喻,最早我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并不来自于Don Norman的文章,而是Henry Mintzberg在1987年HBR上的一篇文章《Crafting Strategy》 »

基于可工作性的一个研究方法

昨天我面试了一位Researcher,我们做了一个模拟的whiteboarding练习,我们希望她用很短的时间对我们提出的主题进行一次有结构性的访谈,这样的练习帮我们了解她作为用户研究者对于上下文的吸收能力。 我们的主题是Standup(站会),她问到:现在的站会都有什么问题?我说:大家会迟到。她接着问:为什么会迟到呢?我说:站会都在早上,大家不能准时到达。她记录下来,就开始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了。 其实我更期待的对话是:“你们现在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迟到的人都会给大家买零食。”、“这个方法有效果吗?”、“刚开始还行,后来慢慢大家也都懒了”、“那后来呢?”、“后来大家把时间推迟了30分钟,给大家一个缓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