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Persona

我想,是时候重新审视甚至抛弃Persona这样的实践了。Persona作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长久以来被几乎所有设计机构或团队使用,包括我们自己也将其奉为圭臬。 在长期使用Persona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反思在当前设计环境下Persona作为设计方法论的必要性。Persona的定义和解释不再赘述,即尝试使用一个具象的用户画像来讨论用户的需求(内在与外在)、定义用户目标、规划体验地图、发现痛点和机会、最后进行设计。 Persona为何盛行 Persona开始盛行时,设计师所面临的环境是这样的: 更多的企业内部系统、或应用型系统的设计,系统的存在往往是解决某个真实发生的业务问题; 大多数人的思维依然停留在功能,决策者们、甚至设计师对于「以人为中心」缺乏理解和教育。 功能与上下文是独立的, »

如何看待设计思维

本文原刊载于知乎问题《IDEO运用Design Thinking做了很多社会创新的项目,那么DT是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呢?》的回答。 看待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应该有一个良性的态度,即不应该把它奉若神明、也不应该犬儒地、不假思索地否定,通过不同角度来看设计思维,帮助我们真正认识这个几年来设计界最流行的「概念」。 从IDEO公司的角度看DT 自IDEO创始人Tim Brown在2008年第6期的《哈佛商业评论》(Design Thinking)提出设计思维已经8年,我们来看当时作为一间设计咨询公司所面对的世界: 设计通常发生在开发的下端; 产品研发方式是瀑布式的一步一步进行收敛和明晰的; 风险只可能在最后暴露出来, »

Reliability还是Validity?

去年一场设计思维的工作坊,我讲到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区别,当时我展示了一幅图,图的左边是分析思维(Analytical Thinking):即期待重复发生的事件中、用重复的方式找到共同之处;而右边是直觉思维(Intuitive Thinking):即期待突然降临的灵感突然奏效。 讲演中我说:分析思维更加重视可验证性,而直觉思维更加依赖于某个可以信赖的人,此图有些错误,右边应该是Reliability,左侧才是Validity。 直到今年,经过朋友的指点,我才意识到,我对于Reliability和Validity的理解是错误的。以下是我对Reliability和Validity的重新理解,并做了相关的延伸阅读,是以为记。 可信赖的过程和有效的结果 »

设计之外的三个问题

也许你要挑战「设计就是设计」,但你无法改变的是,真实世界里,我们所面对的设计挑战早已超越了设计本身,无论你如何缩小设计师的定义,事实依然不能被改变——我们所处的设计环境,逼迫我们在组织架构中解决社会性问题、在商业模式中解决盈利性问题,而不简单只是个设计问题。 Donald Norman在2010年一篇论文《Why Design Education Must Change》中特别提到: Many problems involve complex social and political »

Inception的核心逻辑

Inception是ThoughtWorks多年以来使用的启动软件设计和交付项目的方法,通过3天到两周的时间,采用集中式、互动式的设计工作坊,帮助客户在最短时间内达成对项目范围的一致,快速进入项目交付。 Y同学是我们最年轻的设计师,她问: 最重要的事情,我认为单词应该写对,是「硬塞噗婶」而不是「硬塞噗母」,然后我来用最轻松的、完全不同以往那么严肃的语调,讲讲什么是Inception。 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到问题的情境当中,这个情境有以下几个元素: 一个企业 交付一个软件 解决一个业务问题 2001年,年轻的Luke叔叔和Marc叔叔还在爱深折工作的时候, »

设计思维的设计观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被广泛传播,而我所看到的问题是,人们往往把设计思维本身、设计思维指导下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与之相关的能力分开来谈: 设计思维的倡导者无法将设计思维转化成为真正驱动产品创新甚至组织的思维工具; 设计管理者生硬复制流程,生硬而缺乏适应性; 设计方法实践者照搬某个设计方法,而不明就里; 设计从业者忽视设计方法对于设计能力的补充作用。 事实上,设计思维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思维”,而是设计观、过程、方法、能力四个层次上完整的体系: 只有系统性地理解和实践整个框架,才真正有可能成为一位“设计思考者(Design Thinker) »